實驗室在校園、國家機構及工業(yè)企業(yè)部門都有設立,而實驗過程中常常會突發(fā)安全事故,因為實驗具有不可控因素。實驗室存在安全隱患主要在中毒、爆炸和燃燒、化學腐蝕和灼傷、割傷以及火災、爆炸等,面對這些不可控危害因素,我們要提前做好防護措施,降低對作業(yè)人員的傷害。
中毒
大多數(shù)化學藥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。有毒化學藥品可通過呼吸道、消化道和皮膚進入人體而發(fā)生中 毒現(xiàn)象。如 HF侵入人體,將會損傷牙齒、骨骼、造血和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;烴、醇、醚等有機物對人體有不同程度的麻醉作用;三氧化二砷、氰化物、氯化高汞等是劇毒品,吸入少量會致死。
通常有毒化學品對人體的毒害途徑包括:吞食、吸入、體表吸收。
(1)吸入。吸入是最常見的中毒方式。有毒物質(zhì)可以 以氣體、蒸氣、粉塵、煙霧的形式被吸入。在使用揮發(fā)性試劑(如H2S, Cl2, Br2, NO2, HCl, HF)時, 要在通風櫥內(nèi)進行。用移液管移取有毒樣品時嚴禁用口,實驗過程中可能產(chǎn)生有毒有害物的,建議預先佩戴合適的防毒面具作業(yè)。
(2)體表吸收。有毒物質(zhì)可以以氣體、液體的形式被皮膚吸收 (如苯、有機溶劑、汞等)。接觸有毒物質(zhì)時要戴上防化手套,如果手套有破洞,要及時更換。如果有毒物質(zhì)接觸皮膚,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,然后用肥皂水清洗。
(3)吞食。吞食并不常見,主要發(fā)生于誤食。所以嚴禁在實驗室飲食,不能在實驗室冰箱內(nèi)存放食物。離開實驗室要徹底洗手,最好到衛(wèi)生間將手、臉洗凈。
化學灼傷、割傷
(1)除了高溫以外,液氮、強酸、強堿、強氧化劑、溴 、磷、鈉、鉀、苯酚、醋酸等物質(zhì)都會灼傷皮膚;盡量穿戴防化服避免皮膚直接接觸,尤其溶劑飛濺等。
(2)使用強酸強堿要在通風櫥內(nèi)操作,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,尤其要注意保護眼睛,可以使用防護眼鏡。
(3)做有腐蝕的樣品時,要戴防化手套、防毒口罩,不得在烘箱內(nèi)烘烤,移取腐蝕性溶液時用橡皮球操作。
(4)配制濃酸、濃堿時必須戴防護眼鏡、防化手套,配制濃酸時應先加水后加酸,操作時仔細緩慢。移動盛有沸騰水或溶液的燒杯,須用燒杯夾進行。
(5)切割玻璃管時,應戴防護眼鏡、手套。如玻璃儀器損壞同時發(fā)生割傷,應先將傷口的玻璃屑取出,傷口周圍用酒精消毒,有污染時用3%H2O2洗凈后,用繃帶包扎,及時去醫(yī)院處理。
(6)洗液的使用:洗液分為酸性洗液(重鉻酸鈉或重鉻酸 鉀的硫酸溶液)堿性洗液(氫氧化鈉-乙醇溶液)及中性 洗液(常用洗滌劑)。酸性洗液放于玻璃缸內(nèi),堿性洗液可放于塑料桶內(nèi)。采用堿性洗液時,玻璃儀器的 磨口件應拆開后才能放入洗液缸內(nèi),以免磨口被堿性液腐蝕而粘合。放入堿液前玻璃儀器要用丙酮和 水預洗。
燃燒、火災
使用酒精燈、電爐的場合,一定要保持室內(nèi)通風良好,盡量遠離有機溶劑和其他可燃物質(zhì)。 乙醚、酒精、丙酮、二硫化碳、苯等有機溶劑易燃, 實驗室不得存放過多,最多不超過兩天用量,并遠離電源和明火。切不可倒入下水道,以免集聚引起火災;有些物質(zhì)如磷、金屬鈉、鉀、電石及金屬氫化物等,在空氣中易氧化自燃。
還有一些金屬如鐵、鋅、鋁等粉末, 也易在空氣中氧化自燃。這些物質(zhì)要隔絕空氣保存,使用時要特別小心。易揮發(fā)品試劑瓶的開啟,不可將瓶口對著他人和自己的臉部,操作時千萬要離開明火。如身上、手上沾有易燃物,不得靠近明火。
蒸餾可燃物時,確信冷卻器內(nèi)水流已正常時,方可開始加熱,且必須在水浴上進行,遠離明火,并在通風良好的環(huán)境中進行。
爆炸
1)使用可燃性氣體氫、乙炔、苯、乙醇、乙 醚、丙酮、乙酸乙酯、一氧化碳和氨氣等時, 要防止氣體逸出,室內(nèi)通風要良好。
2)操作大量可燃性氣體時,嚴禁同時使用明 火,還要防止發(fā)生電火花及其它撞擊火花。
3)有些藥品如疊氮鋁、乙炔銀、乙炔銅、高 氯酸鹽、過氧化物等受震和受熱都易引起爆炸,使用要特別小心。
4)嚴禁將強氧化劑和強還原劑放在一起。
5)久藏的乙醚使用前應除去其中可能產(chǎn)生的 過氧化物。
6)進行容易引起爆炸的實驗,應有防爆措施。
結束語:上海鋌和提醒大家,認真做好實驗室安全工作,配置完善的個人防護用品以及應急措施,是對企業(yè)負責,也是對員工人身安全負責,安全第一,預防為主。